2025年8月17日至8月23日,贵州大学物理学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共同组建“彝心助企”乡村振兴实践队,赴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深入调研以彝族酿酒文化为根基、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岩博模式”,探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岩博现场教学基地合影
在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期间,我院由党委副书记陆定波带队指导的实践队参与岩博村副主任彭飞、岩博酒业副总裁余秋庭召开的实践策划会,围绕产业特色与文化挖掘明确调研方向。在岩博现场教学基地展厅,“情系民生暖民心”主题展览通过老照片、旧农具等实物,生动再现余留芬书记带领村民从“苦熬”到“苦干”、再到“巧干”的奋斗历程,彰显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村民内生动力。随后,实践队参观了岩博酒业生产基地系统考察企业生产流程、运营模式与市场拓展情况。
实践队与岩博村、岩博酒业负责人座谈
实践队参观岩博酒业生产基地
实践队与企业管理层围绕发展规划、市场挑战、原料供应链、品牌建设及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等展开座谈。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岩博酒业继承600余年彝族酿酒技艺,以“扎根基层,酿好一瓶人民小酒”为使命,秉持“坚持才看见希望”的实干信念。岩博酒业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吸收村民入股分红,并优先雇用本地村民,目前当地员工比例近80%,真正实现了“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与岩博酒业有限公司管理层交谈
实践队深入村民家中,开展问卷调研和面对面访谈。多位村民表示,自村办酒业蓬勃发展以来,不仅收入明显增加,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能更好地照顾家庭。生活条件、村内设施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除了就业机会增多,村民的生活品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村里全是泥巴路,下雨天出门就是一脚泥;现在水泥路直通家门口,晚上还有路灯照亮。”一位老人欣慰地指着村里的道路说道。如今,村里还新建了卫生室、文化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村民看病、休闲娱乐更加便捷。
实践队入户调研
通过调研,实践队员了解到,企业在生产端坚持“守正创新”:既守护“坨坨曲”等核心技艺,通过非遗培训实现活态传承,又积极引入窖池发酵、改良香型、开发酒糟泡脚包等新产品。此外,企业构建“种植-酿酒-养殖”循环产业链,高粱采取“本地+东北”双源供应,酒糟无偿用于村民养殖,带动火腿等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此次社会实践加深了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体悟,也锻炼了他们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队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岩博村及西部乡村的发展进程,通过学术调研、技术支持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实践队也期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带动更多青年走进乡土、服务乡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携手同行、共同成长。此次岩博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实践锻炼,更是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彼此赋能。
图文来源:贵州大学物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一审:郭军倩
二审:陆定波
三审:梁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