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物理系老八届同学聚会上的发言——六六届 孙贵恒

发布者:柯芳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尊敬的宋校长,尊敬的物理学院各位老师,尊敬的校友和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们回家了。在盛夏七月的阳光下,我们回到了母校。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目之所及,脚步所到之处,无不展现母校的巨大变化与新气象,我们为母校的快速发展并成为211双一流大学感到由衷的骄傲和喜悦。

今天我们回来向母校交上一份答卷,一份同学们用各自辛勤工作的成绩来回报母校培养的答卷。   

六二级在毕业分配时共有44名同学,其中任教师一职的有22人,大多数同学到了基层、县区学校。陈燕是其中之一。他在全省最贫困的赫章县恒底区和野马川区默默无闻地工作了13年,当他调入赫章一中时,在教学上已经小有名气。他用心钻研每一堂课,让每一位同学听懂重点难点,他的位是三尺讲台,他的奉献书写在黑板上,随着粉灰飘散,隐入尘埃。而他却把一生最好的光献给了孩子。他所教的班级成绩多年保持全县第一,甚至在毕节地区也名列前茅。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颁奖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

陈燕说,我就是要和别人比,比谁教书好。

陈燕是好样的。

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还有袁忠声同学,他在贵州省体育运动学校任教时,被省体委评选推荐,2002年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並获得证书。

刘庸同学分配到黔西南工作,1978年考研进入北大,从事原子核结构理论研究,是北大首届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他曾参与北大项目组,以壳模型组态和中子、质子相互作用为基础建立运动方程,通过玻色子展开方法,借助唯象模型经验构建理论框架,获得解释原子核集体激发性质的微观理论,此项成果获得了1986年北大首届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是获奖成员之一。

他到华中师范大学工作之后,继续从事核物理理论研究,在解释奇质量核低能激发性质及其转动谱、质子对跨壳激发闯入态,偶偶核高自旋态、同中子异荷素的回弯现象、非对称转子与形变参数、高能电子-核散射形状因子等方面都取得了研究成果。他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国核物理》、《中国物理学》《通信理论物理》、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Nuclear Physics 等中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他为国家培养了十多名硕士、博士。进入本世纪前后,刘庸还在高校的处长、院长,武汉政府参事及人大常委等岗位上,为祖国的改革开放继续做贡献。

石筑一同学在贵州民族大学工作期间,研究领域是“原子核物理与量子相变”,采用的是微观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分析核能谱演化。例如,转动诱导的原子核量子相变,提出玻色子拆对顺排导致相变的物理图像,并以¹⁰⁰Pd核为例说明能谱特征。他的研究还有“偶Ge同位素的对相变”和”¹³⁸Ce核的正宇称能谱”。他与他的团队在《物理学报》及《四川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他的研究成果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教育对贵州农业全方位发展加速现代化步伐有着极大的关联,王伟同学在任贵州农学院教务处任职期间。为了快速培养各种有专项技能的人才,他在自主招生工作上做了重大革新,学院除了完成计划内招生之外,还定点的为一些急需用人单位和专项需求办了各种委培班,为各地州县办了成人教育班,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教学,这项举措快速地解决了基层用人的需求,为省内外培养了一大批中层管理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1993年这项为期数年的项目,获得了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和省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王伟是获奖者之一。

戴远亚同学在贵州省广播电视大学工作期间,他针对学生分散无法集中做实验的特点,自己动手,把实验设备安装在车上建立流动实验室,让实验室走进教学点。这种新的实验室模式由于集中使用器材,大大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和人力,方便了各地的电大学生。戴远亚同学为实验报告写作教学制作了“如何编写物理实验报告”的教材,这段25分钟的视频在央视教育频道连续播放了七年,戴远亚同学把自己的知识储备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利益了无数电大学生。1991年,戴远亚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先进实验室工作者的奖励,同年,省政府颁发给他“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我们班还有22人分配到工厂企事业国防部门等单位工作,他们中有不少人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高大明是一位扎根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的同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贵州省广播电台501发射台,他在这个崗位上干了一辈子,他把自己的所学倾注到工作中,对发射系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改造,把原来的一套天线馈线系统发射一套节目,重新进行网络匹配与改造。实现了双频甚至三频共馈共塔发谢,这项技术同时在其他地州中波发射台实施成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大明还对四台发射机进行了技术政造,实现了由人工操作变为自动定时开机关机、自动抄表打印、自动故障声光报警等功能,机器的三大电声指标均提升到甲级。他领导的501台连续多年被评选为第一名,工作成绩刊登在《贵州日报》的头版头条,1994年他荣获贵州省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津贴”。

王启扬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遵义地区工作,在基层的十几年锻练使他的各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他调入贵州电视台被任命为副台长期间,主持修建广播电视大楼,这是一项低成本工程,王启扬把国家的工程款全部用于建造大楼,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2004年大楼竣工,该工程夺得鲁班奖。如今走在筑城广场上,看到迎面而来的这座大楼,我们会想到,这幢大楼有我们的同学的心血和付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罗立调任贵州省科委副主任一职,他把自己工作的重点投入到我省扶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中,他对黔南州的岩溶治理、生态重建、反贫困事业及可持续发展,做了一系列工作 ,他亲自抓龙里县毛栗寨这个贫困村作扶贫试点。大力推广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几年以后村民的收入和村容寨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工作得到省委的肯定,这项成果被推广到全州岩溶山区,2002年该项目被评为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深化黔南州生态农业建设和实施生态小康村示范建设与推广工作中,罗立做了大量的工作,2004年,黔南州政府和贵州省政府对4个州级样板村、24个县级重点示范村进行了表彰,扶贫示范点毛栗寨,还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定为对外宣传基地,优质蛋白玉米在龙里推广种植也起到良好的扶贫作用。

罗立身居我省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导岗位,他把权力和自己的能力用于造福一方水土,改变了农村面貌。而罗立却把自己比作一粒铺路的石子,一粒为贵州反贫困、岩溶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铺路的石子

我们班还有许多优秀同学的名字在此没被提及,一些在工厂和企业承担重任的同学,都曾经为国家建设发过热、发过光,遗憾的是,在写稿期间我没收到过他们的哪怕是点滴的事迹。可以肯定的是,六二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铺在国家建设和发展道路上的一粒粒小石子。

今天,站在历史的窗口回眸,六十多年前的我们,是那么喜悦地走进物理系。那时有最好的老师对我们讲授着人类科学智慧的精华,每天,我们如饥似渴地学着最严谨的定律和公式,做着最烧脑的习题,“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物理系长养着我们的品德与智慧,把为祖国努力工作的信念写进了我们的DNA里。因此,当我们毕业后走上不同的位时,才有足够的能力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这是母校给我们的底气!

感恩母校!

感恩物理系!


贵州大学物理系六二级孙贵恒

2025724日于贵大校园